李扬认为,与此前不同,此次房地产市场下滑的触发因素不是来自政策面,而是来自城镇住房市场内在供求格局的深刻变化,其下降趋势可能持续3至5年。
不管是各级地方政府的负债率,还是企业的负债率,都增长得非常快,已经达到甚至超出公认的警戒线。这些改革不算大,但对改善产业结构和增加就业却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最明显的是普通劳动者就业情况的改善。其次,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中国的一般生产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日益接近。而正如亚当·斯密所说的,分工正是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量。否则即使三令五申,反复动员号召,转型也还是举步维艰,成效不大。这些都使技术进步和效率提高对增长的贡献率增加。
但是,这种情况在本世纪初发生了变化。多年来,我们主要靠大规模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到20世纪末期,资源耗竭、环境破坏、贫富差距拉大等问题变得愈来愈突出。第三件大事是改革开放,同时确立了三步走现代化战略。
a 现代国家治理这个核心理念,是我们在过去所有的追求和逐步形成的现代化认识基础之上承前启后形成的 在我国全面推进改革过程中带有顶层规划意义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公布之后,各方好评如潮。正面清单则适用于公共权力,即法无规定不可为,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主体在没有法律规定予以授权的情况下是没有权力做任何事的——权为民所赋。现代化不是一个可以贴东、西方标签的问题,应该在全球化新阶段东、西方互动的过程中不断提升综合境界。打开这个空间以后,后续的计划改革、投资体制改革、劳动人事制度改革、金融制度改革等等再逐步推出。
(作者系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来源:深圳特区报 进入 贾康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国家治理现代化 全面深化改革 。这是对财政服务全局的重大考验,也是对整个中国完成现代化转轨的历史性考验。
与全面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相关联,必然要讨论总体资源配置的机制问题,以及经济基础影响上层建筑、文化、政治必须在资源配置层面上解决好制度建设基本取向问题,也就是十八大《报告》所强调的政府与市场关系这一改革的核心问题。宪法是根本大法,最上位的法。负面清单列上去的是不能做的事,这是对企业、对市场主体最适合的高标准营商环境的打造。这两只老虎各自要素齐全,都在往前跑,似乎也看不太清楚对方,但哪只老虎跑得更快一点,将决定中国的命运。
中国的伟大民族复兴,要认同顺之则昌,逆之则亡的世界潮流,争取达到把中西方所有的文明要素组合在一起、融合在一起的可持续发展状态。特别是在决定性作用概念后,还强调提出了市场经济基石——产权制度方面具有突破性意义的表述——要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混合所有制的内涵是在一个个企业体内,以股份制这种现代企业制度形式,联结于企业治理结构,以最大的包容性,把所有的产权都混合、涵盖在里面,寻求多赢共赢(更实际的问题是有效解决国有股一股独大等问题)。如原来宪法里表述的公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旁边,最近一次修改增加了合法的私人财产不受侵犯。
现代化是一个基于比较的取向,是世界民族之林横向比较才能得出的判断和结论,中国百年间出现了三件大事:第一件大事是辛亥革命,推翻千年帝制。第二件大事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如果笼子是法律,那么就还要说到一个治国理念——法治。财政可称为政权体系以政控财、以财行政的分配体系,处理的是公共资源配置问题,而公共资源配置的优化一定会拉动和影响整体资源配置的优化。
虽然现代化这种主流意识带有一定的西方色彩,但却不能简单地认为是西方中心论,不能在文明比较的情况下认为西方的都立得住,东方的都立不住,这是需要具体分析的。如以通用等跨国公司为代表来作观察,其股权结构已高度分散,找不到谁是资本家的代表。这种混合所有制的运行形式是在高度法治化情况下,使所有纠纷都能够低交易成本地依法解决的标准化股份制。习近平总书记反复说的要冲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就是学者常说的要冲破既得利益的阻碍。这种产权非常清晰、充分披露信息、体现社会责任、对公众产生正面效应的公众公司,其实已不能再以严格的私有制一言以蔽之,它既带有混合所有制的框架形式,也往往有不同成色的混合实质。当然这个决定性作用是对于资源配置总体来说,不是市场决定一切,不是在每一个场合、每一个具体领域特别是非经济领域都决定,所以后面跟了一句话,政府更好地发挥作用。
又经过二十余年,现在终于有了《决定》所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这是把汉语语境里的市场经济和相应的资源配置说到位了,学理上形成一个理顺逻辑关系的规范化表述。一句话概括:我不同意简单的单线文明论、西方中心论,但要承认文艺复兴直接引导了带有偶然性、但实际上决定了其后世界全貌的工业革命,以及和一些特定的因素汇集支撑现代国家的要素组合。
因此,推进现代财政制度的构建,也是要对应《决定》的主旋律,为全面改革作支撑。萨缪尔森《经济学》中提炼的混合经济概念,刻画到股份制这个产权基石形式上,实际上与此是相通的。
有一些市场人士直言,其实是改革和革命在赛跑,因为社会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总要有个了结,如果处理不好,只能通过外部暴烈冲突的形式来了结,那就是革命了。这就要说到《决定》中逻辑链接的第二个核心概念——文件中多次出现的现代市场体系。
宪法下面要有完整的法律体系。这段时间,我国法律体系建设理念上最值得称道的一个进步,是从法律和法规的发展中形成两个方向,即负面清单和正面清单如果笼子是法律,那么就还要说到一个治国理念——法治。这是对财政服务全局的重大考验,也是对整个中国完成现代化转轨的历史性考验。
这就要说到《决定》中逻辑链接的第二个核心概念——文件中多次出现的现代市场体系。这一逻辑隐含的实际内容是抑制官员动机中内在的权力最大化、责任最小化不良匹配,权责约束清楚到位,把对市场主体的负面清单和对调控主体的正面清单合在一起,显然是比现在状况更理想的法治环境。
中国要真正走向现代社会,不是贴东西方标签的问题,是在看到前边的探索之后,把各种各样人类文明提升的要素,真正综合在一个现代国家治理的制度联结里,形成一个可持续的制度安排。在相关表述上,第一次于中央最高层文件上明确要求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是极其来之不易的。
c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财政可称为政权体系以政控财、以财行政的分配体系,处理的是公共资源配置问题 《决定》中第三个重要的逻辑链接点,是把现代国家治理、现代市场体系以及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结合在一起,又引出了作为基础支撑的建设现代财政制度的要求。一句话概括:我不同意简单的单线文明论、西方中心论,但要承认文艺复兴直接引导了带有偶然性、但实际上决定了其后世界全貌的工业革命,以及和一些特定的因素汇集支撑现代国家的要素组合。
提要 中国现阶段整体的形势就像有两只老虎在赛跑,一只叫改革,另一只叫社会问题。又经过二十余年,现在终于有了《决定》所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这是把汉语语境里的市场经济和相应的资源配置说到位了,学理上形成一个理顺逻辑关系的规范化表述。在这样的情况下,现代化转型成功一定需要居安思危,要有紧迫性。在讨论对于现在改革阶段特征的基本判断时,我提出三个基本概念,第一是矛盾凸显期。
特别是在决定性作用概念后,还强调提出了市场经济基石——产权制度方面具有突破性意义的表述——要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混合所有制的内涵是在一个个企业体内,以股份制这种现代企业制度形式,联结于企业治理结构,以最大的包容性,把所有的产权都混合、涵盖在里面,寻求多赢共赢(更实际的问题是有效解决国有股一股独大等问题)。
实际上混合所有制在我们观念上所要求的突破,就是要淡化和摒弃过去面对企业股权层面国进民退还是国退民进,穷追不舍地问到底是姓公还是姓私、到底是姓社还是姓资的思维。正面清单则适用于公共权力,即法无规定不可为,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主体在没有法律规定予以授权的情况下是没有权力做任何事的——权为民所赋。
上市公司作为标准化的股份制公司模板,在上市环节英文表述为gopublic,不是私的去向,而是走向公共,成为公众公司。d 把对市场主体的负面清单和对调控主体的正面清单合在一起,显然是比现在状况更理想的法治环境 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法治为主题,鲜明强调了依宪治国、以宪行政的总原则,并对法治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
评论留言